<pre id="5xpm9"></pre><acronym id="5xpm9"></acronym>
    <acronym id="5xpm9"><strong id="5xpm9"></strong></acronym>
    引力播 家在蘇州 微博 微信
    首頁 要聞 民生 社會 理論 時評 文體 教育 旅游 圖聞 專題 工業園區

    3月23日,蘇州新聞出版集團“我家住在長江邊”大型融媒行動在常熟長江岸線生態修復實踐館正式啟動。本次融媒行動在蘇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下,旨在為蘇州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挖掘更多生動故事,進一步在全社會引導形成關愛長江、保護傳承長江文化的良好風尚。最近,此次新聞行動的一系列活動和報道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蘇州新聞出版集團年輕的新聞人、出版人踐行“四力”,諸多創意策劃在筆尖、端微和屏幕上徐徐鋪陳。

    筆底風雷伴大江——

    一條生機盎然的大江奔涌前行。

    一片蓬勃向上的熱土激情潮涌。

    一個東風浩蕩的時代,正呼嘯著席卷而來。

    生態修復打造“最美江灣”。王單 攝

    總長158公里的長江干流勾連起眾多江河湖泊,孕育了蘇州獨特的江南水鄉風貌和歷史文化。沿著長江蘇州段的岸線行走,江南文化的深刻內涵呼之欲出,其中既有江水綠如藍的從容和諧,又有春船載綺羅的富足精致,還有碼頭通四海的開放包容。

    為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大力傳承弘揚長江文化,2022年1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啟動建設。蘇州的長江岸線,文化底蘊深厚、文脈源遠流長,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州新聞出版集團聯合張家港、常熟、太倉三市宣傳部門,策劃推出“我家住在長江邊”大型融媒行動,在沿江地區設立“長江大保護媒體觀察點”,“新聞+出版”雙輪驅動,通過在張家港、常熟、太倉沿江三市的尋訪,深入挖掘與長江有關的人、事、物,形成文字、音視頻、海報、圖書等全媒體系列產品,充分展現沿江地帶深厚的文脈、詩意的風光、獨特的風物,講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蘇州故事”。

    在媒體深度融合的時代,講好長江的“蘇州故事”,離不開新技術、新產品,也需要新表達、新呈現。近年來,蘇州新聞出版集團深入推進融媒體聯動,以技術賦能,創新推出“播報指數”,將碎片化的新聞匯聚成權威的媒體數據庫。此次,蘇州新聞出版集團定制推出“‘我家住在長江邊’播報指數”,聚焦“長江”主題,集合相關媒體報道,可動態更新,實時抓取,分析報道數據、用戶閱讀習慣,打造全力展現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最美窗口”。

    越來越多的鳥類選在常熟江岸安家。

    張家港灣是長江入海前最后一個超過90度的彎道,也是江海交匯的第一道灣。從老沙碼頭至段山港的12公里江岸上,茂密的蘆葦幾乎遮蔽了江堤,灘涂濕地等構建出一派寧謐美好的自然風光。

    大江東去,流至常熟,“江海交匯七彩洲、花海如煙鐵黃沙”。凸入江中的鐵黃沙綠意盎然,成片的蘆葦隨風搖曳,虞美人、金盞菊、二月蘭、苕子等各色花卉扮靚江岸。運氣好的話,還能與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在內的176種鳥類不期而遇。

    繼續向東,來到江尾海頭。太倉璜涇鎮的瀕江淺灘有一處“秘境”——白茆口生態濕地,這里沒有工廠、沒有民居,只有寂靜的蘆葦蕩和成片的樹林??此茖庫o的外表下,卻是另一派生動的場景——各種各樣的鳥兒在河流、蘆葦濕地、農田、池塘、樹林里覓食、棲息,自由生長。截至目前,蘇州已累計觀察發現了320種鳥類,其中11種是首次被記錄,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極度瀕危物種勺嘴鷸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疣鼻天鵝、白斑軍艦鳥、星頭啄木鳥等。

    碧水藍天來之不易,這條最美長江岸線也曾幾經變遷。許多年前,張家港灣的攔門沙,僅僅1.53公里的岸線上,曾經密布著8處建材碼頭和7萬平方米堆場;鐵黃沙的得名因當初江水渾濁,沙洲呈現鐵銹色;白茆口濕地因緊鄰太倉港,濱江段曾落戶不少木材加工、船類制造等企業。

    隨著“長江大保護”國家戰略的提出,蘇州計長遠利、算整體賬,重新規劃沿江產業布局,攻堅長江環境整治,推進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著力整治“散亂污”企業,寫下一份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蘇州答卷”。

    2019年,“張家港灣”生態提升工程啟動,將9公里生產岸線調整為生態岸線,開展百年江堤提升、水產養殖清理、生產岸線騰退、生態環境修復、交通道路優化“五大工程”,先后拆除20余家低效碼頭企業、10萬平方米違章建筑,修復30公頃蘆葦灘涂濕地,實現從“工業銹帶”到“生態秀帶”的精彩蝶變。

    自2019年以來,常熟先后投入4.7億元用于鐵黃沙的建設與生態修復,如今已形成沿堤寬50米至80米、面積約3000畝的綠化林帶,以及蘆葦、水草、楊樹等自然生長植物群落7000余畝,區域內有100多種濕地植物、176種鳥類、60多種魚蝦,成為“長江—太湖”節點重要的生態涵養區。

    2020年,太倉啟動長江大保護“百日攻堅”行動,開展長江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治工作,白茆口下游共拆除廠房5.2萬平方米,灘地開發利用項目全部清零。整治后的白茆口建設起綠色生態走廊,逐漸復原生態自然循環。

    來看一組數據:目前,長江蘇州段岸線開發利用率控制在50%以下,生產岸線占比降至33%;干流水質穩定達到Ⅱ類,42條主要通江河道水質優Ⅲ比例達100%;截至2021年底,沿岸1公里范圍內實現“散亂污”清零;長江生態景觀防護林帶綠化貫通率超85%。

    鐵黃沙南北江堤轉角處騎行。劉文忠 攝

    魚米之鄉離不開長江的浸潤、滋養、孕育。長江天然水系以及縱橫交錯的人工河渠讓蘇州成為水鄉澤國,豐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更讓這里成為宜居宜業之地,造就了千年江南文脈。

    在推進長江大保護、挖掘長江文化的過程中,蘇州致力于把生態優勢轉變成富民優勢,張家港、常熟、太倉紛紛立足自身特色,發展沿江文旅產業,拓展長江文化深刻內涵的同時,不斷改善沿江居民人居環境和生活水平,演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抓住張家港灣建設契機,永興村做優濱江旅游業態,精心培育江邊人家、江上草堂、河邊人家等特色農家餐館,以“生態留白”引來“文化流量”,每年吸引市民游客達10萬人次以上,農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左右。

    在挖掘長江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張家港同步提檔升級民宿休閑、傳統種植、江灘蘆葦觀光三大產業,打造以江畔風光為特色的生態景觀村落。整合河陽山歌、烙畫、葦編、棕編等本土非遺文化資源,推出“長江非遺鄉村主題游”,讓長江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別樣風采。

    在“江尾海頭第一鎮”的太倉瀏河鎮,圍繞瀏河古鎮、江灘濕地公園、七十二家村田園綜合體、樂農莊園等主要景點謀篇布局,瀏河鎮打造江海觀日出地、海塘錨泊公式涯、瀏河口蘆葦灘涂等多個“網紅打卡地”,擦亮江海文化、美食文化、書畫文化等文化品牌。

    依托長江岸線自然風貌,常熟圍繞“一島一灣一江灘”,重點打造沿江四季景觀帶,建設鐵黃沙生態島,構建“江海交匯七彩洲”。同時,結合農漁、耕種等文化特色,開發符合現代旅游需求的鄉村體驗區、民宿、共享農莊等鄉村新業態,提升鄉村旅游的發展水平,以“四色游”品牌為抓手擦亮“江南文化”新名片。

    公元753年,已經雙目失明的鑒真和尚,從張家港黃泗浦出發,開始第六次東渡弘法的征程。歷經2個月的海上顛簸之后,66歲高齡的他踏上日本的土地,將中國的佛教文化、建筑雕塑藝術、書法藝術、醫藥文化甚至音樂文化等帶到日本,建立起亞洲文化交流的紐帶。

    600多年后的公元1405年,位于長江入??诘奶珎}劉家港,兩百多艘海船起錨。從這座“天下第一碼頭”,鄭和開始了七下西洋的壯舉,“云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開啟了中國人第一次大規模的航海遠行。

    鑒真東渡與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航線,在今天仍指引著蘇州不斷遠航。

    從接駁新中國成立后第一艘駛入長江的外籍貨輪,到與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港口貿易關系,張家港書寫了“依港而興”的壯麗篇章。目前,張家港沿江港口建有泊位146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78個,對外開放泊位86個;擁有外貿進出口超10萬美元企業2810家,其中進口超億美元企業26家、出口超億美元企業28家,2022年張家港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466.7億美元。

    從1993年打下萬噸級碼頭建設第一根樁開始,太倉港依江而興、向海圖強,2022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800萬標箱、貨物吞吐量突破2.6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連續5年位居江蘇第一,連續13年領跑長江,全國集裝箱港口排名穩居第八位。通江達海的太倉港已經形成遠洋中轉、近洋直達、沿海內貿、長江集并、內河喂給5張航線網絡,是長江航線數量最多、密度最大、覆蓋最廣的港口。航線覆蓋近洋日本、韓國、俄羅斯、東南亞等地24個主要港口,覆蓋長江27個主要港口、內河23個重點港口及沿海17個主要港口。

    帶著江海交匯的包容心態,在一體化發展的大格局中,蘇州以市域一體化思路整合太倉港區、常熟港區、張家港港區資源優勢,握指成拳,推動蘇州港做大做強做優。以太倉港區為龍頭,常熟港區、張家港港區以及內河港區協同聯動為聚力的蘇州港,正駛向創新發展的廣闊藍海。

    如今,開放已經成了蘇州最鮮明的特征和最大發展優勢。14家國家級開發區、6家省級開發區先后崛起,數量為全國之最。中新、中德、中日、海峽兩岸以及自貿片區等多元合作平臺和載體不斷豐富著蘇州對外開放的形態。長期以來,蘇州實際使用外資、對外投資、進出口規模均穩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列。蘇州的境外投資目的地遍布全球五大洲99個國家和地區,與240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

    而隨著北沿江高鐵、海太過江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的推進,蘇州積極布局跨江融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省級、國家級項目,以長江干流為脈絡,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本次融媒行動,是一次新聞行走,也是一次公益傳播,得到了波司登集團的大力支持。蘇州新聞出版集團和波司登集團發起成立“波司登158長江關愛公益金”。該公益金以“關愛長江,你我同行”為宗旨,通過獎勵凡人善舉,提高人們對于保護長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還將在沿江地帶建設一批“守護長江志愿者驛站”,為參與其中的愛心人士提供技能培訓、知識學習、休息娛樂和互動交流的“一站式”服務,實現志愿服務的良性循環。

    (選題策劃 王樂飛 顧志敏 高巖 稿件執行 “我家住在長江邊”報道組記者 周哲 陳潔 陳夢嬌)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宋式點茶
    快樂健身
    愛美之心
    觀展學史
    逛小鎮 品文化
    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