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員冬訓開展以來,張家港市樂余鎮不斷深化“余‘理’有約”冬訓品牌內涵,延展課堂“半徑”、豐富宣講“載體”、重構學習“場景”,不斷激發黨員冬訓新活力,著力打造黨員冬訓樣板課堂。
開辟“新地標”,延展課堂“半徑”
樂余鎮整合學習陣地資源,延展冬訓課堂“半徑”,打造“1+25+N”的學習陣地矩陣。依托現有陣地,構建以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為中心,25個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據點,44個樂“心”驛站、家庭微黨校等微陣地為節點的冬訓學習輻射圈,為黨員參加冬訓活動提供了便捷。同時,樂余鎮注重兼顧包容,積極改造升級原有陣地資源,建成了針對新業態新就業婦女群體的“樂融”婦女微家,美麗庭院和指尖課堂融合的永樂村“美麗有聲”理論學習專線,閱讀學習和民情議事融合的常豐村“常來小院”,時鮮熱點和國風文化融合的扶海村“時光飛馳”,理論宣講和便民服務融合的樂余村“理論小屋”等理論“新地標”,讓“微陣地”不斷釋放“大能量”。
同時,以鎮求是讀書匯為模板,打造實境樣板課堂,優選14名理論宣講骨干,通過找準黨員思想認識共同點、情感交流共鳴點,推出個性化宣講“課程表”,供全鎮基層黨組織自主“點單”學習。
探索“新模式”,豐富宣講“載體”
樂余鎮不斷延伸宣講觸角,精心制作契合群眾口味的“菜單”,讓黨員群眾由“被動式”聽講變為“互動式”融入,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寓教于樂中激發黨員群眾情感共鳴。一是用活樂“響”大篷車載體,將宣講陣地設到群眾身邊,推出理論微宣講、移動閱讀角、微心愿征集箱、歌曲“隨身聽”等,搭建綜合性宣講載體。二是研發“紅色劇本殺”,為黨員冬訓注入“年輕態”,創新推出沉浸式紅色劇本體驗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和“跨時空對話”,引導廣大黨員重溫崢嶸歲月,傳承紅色基因。三是打造接力式微宣講鏈,以扶海村、閘西村、樂余社區為試點,活用各村(社區)“樂小宣”“百姓名嘴”宣講隊伍資源,設置學習打卡點,每個點位講述一場紅色故事,開展一次理論微集市,進行一場微交流,讓黨員群眾在“集卡”中提能增效,讓黨員冬訓更接地氣。
拓寬“新路徑”,重構學習“場景”
樂余鎮注重場景化協同學習,積極拓寬空中學、抱團學、沉浸學等學習“新路徑”,不斷構建線上、線下同頻共振的學習“新場景”。架設空中課堂,構建立體式學習場景。積極組織開展“眾說學習:我是冬訓主講人”系列活動,由“要我聽”變“我來講”,“要我學”變“我來想”,充分激活黨員干部領學、互學、薦學的主動性。同時積極鏈接各級媒體資源,推廣冬訓學習資料、特色做法和新鮮經驗,搭建隨時可看、隨時可學的“空中學習網”。架設聯訓課堂,構建抱團式學習場景。樂余鎮注重“開門共同學”,借助各界“友鄰”資源搭建共享平臺,構建了跨城市、跨區鎮、跨行業、跨村落的抱團式學習場景,持續擴大理論學習“合力效應”。以“云”為媒,與常熟市碧溪街道進行“空中聯線”,開展云宣講、云討論、云參觀等,進一步提升理論宣講隊伍能力素質;利用婦女節契機,與經開區(楊舍鎮)開展“聯學聯訓聚能量,巾幗筑夢譜新章”活動,深化聯學品牌項目;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著力點,深化村與村、村與市鎮單位、村與社會組織的合作,在共學的同時聚焦民生微事實,著力提升冬訓聯建成效。架設實境課堂,構建沉浸式學習場景。用好轄區紅色新沙洲黨史學習教育展覽館、永利村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等陣地資源,開設“紅色游學專列”,實地打卡紅色地標、體驗紅色之旅。同時,用好市級優質資源,結合主題黨日,開展“初心看港城”研學活動,在“走看聚”中汲取奮進力量。
下階段,樂余鎮將不斷為“余‘理’有約”冬訓品牌賦能加碼,不斷在理論學習、理論宣講上走在前,在貫徹落實、實踐創新上作表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黨員冬訓更豐富多彩、更便民惠民、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