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5xpm9"></pre><acronym id="5xpm9"></acronym>
    <acronym id="5xpm9"><strong id="5xpm9"></strong></acronym>
    引力播 家在蘇州 微博 微信
    首頁 要聞 民生 社會 理論 時評 文體 教育 旅游 圖聞 專題 工業園區

    □江行

    近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獲國務院批復, “綠色發展”多規合一的創新實踐邁出重要一步。把握生態限度,在進一步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通道的過程中,“示范區”創新的本義,就是要將生態守護的巨大張力轉變為競爭力發展力。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生態綠色“示范區”,今年往哪走、怎么走?

    上周,上海市黨政代表團在江蘇考察,在共商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時,強調共同發力,加快謀劃推進一批標志性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江蘇則特別提到一個詞,“合力耕種”,要讓這塊“改革試驗田”為新時代魚米之鄉多出新經驗。“合力”,意在高效創新、協同增強;“耕種”則突出入地入細。示范區的新一輪探索實踐有望在機制體制上取得突破。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由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構成的這塊“先行區、試驗田”,成立三年多來,堅持制度創新和項目建設雙輪驅動,截至目前已推出112項制度創新成果,38項面向全國復制推廣,推進108個重點項目,總投資5630多億元,帶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度高,是“示范區”三年“試驗成果”給人的最大感受,要合力往下“種”多結“果”,首先要爭取更多生態協同的制度性創新型做法,提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成色。示范區的生態資源非常豐富,以這些生態資源為平臺載體,加強太湖、濕地、河流、大氣、土壤的聯動保護,從而將資源稟賦一步步培育成發展特色。吳江正在實施全域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嘉善的高新技術企業數實現兩年翻番,創新指數列浙江第5。通過推進生產生活綠色低碳轉型,探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優勢。

    “試驗田”基底為綠,能夠迸發合力,關鍵在于以生態為發展紐帶,加快示范區產業“綠色”轉型,聯動打造科創高地。青浦目前正全力聚焦大數字、大健康、大商貿來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落地高質量項目113個,智慧物流年均增長超20%,綠色發展增勢明顯。在示范區總體建設框架下,充分發揮戰略機遇優勢的關鍵,在于探索匯聚各類資源的新方法新路徑。發揮示范區內一批國家級創新中心等重大載體平臺作用,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培育更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讓發展的質量更高、成色更足。

    “試驗田”落點在幸福感、獲得感,持續打造高品質的宜居宜業空間,既是“合力所向”也是“精進之核”。“十四五”期間,示范區內的吳江有3條高鐵(城際)、4條地鐵、3條隧道,以及蘇州南站、盛澤站兩個樞紐門戶在建設,“北融主城、東接上海、西擁太湖、南聯浙江”的區域格局加速構建;嘉善則推動示范區三批共建共享公共服務項目落地建設,引進華師大、上海大學、浙師大等7所名校建設了12所嘉善附屬實驗學校。“布產業、聚人氣、出形象”,不斷整合用好示范區歷史人文、特色田園、美麗湖泊、濱水空間等得天獨厚資源,加快建設實事工程、民心工程,也是厚植生態促進一體化發展的潛力。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只有越來越多的風景入眼、共識入心,“綠色發展”的新空間才能穩穩打開。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宋式點茶
    快樂健身
    愛美之心
    觀展學史
    逛小鎮 品文化
    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