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5xpm9"></pre><acronym id="5xpm9"></acronym>
    <acronym id="5xpm9"><strong id="5xpm9"></strong></acronym>
    引力播 家在蘇州 微博 微信
    首頁 要聞 民生 社會 理論 時評 文體 教育 旅游 圖聞 專題 工業園區

    集聚更多創新要素,重點布局光伏、風電、智能電網、動力電池及儲能、氫能、智慧能源6個方向—— 

    創新集群聚“風口”,新能源產業御風而行

    □蘇報記者 張帥

    蘇州是一座工業大市,工業用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超過80%,是典型的“用能大市”。同時,蘇州的傳統能源基本上靠外部供給,自給水平比較低,對外依賴性較高,屬于“供能小市”。

    隨著新能源技術“風口”加速發展,蘇州緊抓能源變革機遇,超前布局。尤其是2022年起蘇州全力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截至2022年末,全市新能源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978.2億元,集聚相關企業546家。在《2022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中,蘇州位列第七。

    新能源產業集聚度越高,“風口”越強勁!

    3月23日,蘇州市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推進大會上發布了《蘇州市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谔K州新能源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現狀,行動計劃明確光伏、風電、智能電網、動力電池及儲能、氫能和智慧能源的“5+1”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體系,提出力爭到2025年,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和創新應用示范區,全市新能源產業產值突破4000億元。

    “新能源之城,蘇州一定‘能’!”蘇州市發改委主任虞偉介紹:“今年,我們圍繞產業規模、創新要素、重點領域和開放合作4個方面,制定了10項工作任務,努力實現全市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大發展、大跨越、大融合。”

    新能源產業集群迎來技術“風口”,企業獲得最優環境

    在位于蘇相合作區的福耀玻璃(蘇州)有限公司,自動化、智能化設備一刻不停地運轉,車間內的“機械手”們正熟練地完成著一道道玻璃制作工序。這些“機械手”和其他大型設備之所以能夠順利運轉,其中部分能量來自廠房屋頂上17萬平方米的光伏組件。企業相關負責人劉志軍介紹,順屋面角度平鋪,多晶硅組件安裝后,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改善能源結構。

    一方面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另一方面,蘇州正加大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力度,成為眾多光伏企業集中地。

    截至2022年末,我市共有光伏規上企業127家,實現工業總產值882.4億元,同比增長35.3%。目前已形成從上游硅料技術研發、中游組件生產制造,到下游電站開發的完備產業鏈,擁有一批在國內乃至全球范圍內都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頭部企業。協鑫在顆粒硅生產及鈣鈦礦電池方面、晶銀新材在銀漿方面、阿特斯在電池片及組件方面、中來和賽伍在光伏背板方面、中信博在跟蹤支架方面、固德威在逆變器方面均具有領先優勢。

    產業創新集群像一臺巨大的“鼓風機”,匯聚著光伏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

    仁爍光能(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南京大學譚海仁教授專注于大面積鈣鈦礦疊層電池的研發與制造。相比于晶硅太陽能電池,鈣鈦礦電池具有光電轉化效率極限值高、可設計性強、材料及設備成本低、能耗低等核心優勢。

    2021年12月,譚海仁創立仁爍光能(蘇州)有限公司,隨后與常熟經濟開發區已簽署項目協議。預計今年第四季度,150MW鈣鈦礦組件量產線將正式投產。公司技術團隊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方面屢次創造世界紀錄,成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行業發展的領跑者。

    “我們非常感謝蘇州政府為我們打造的新能源產業集群環境!”譚海仁說,“項目落地常熟,我們正在加速推進中。從項目前期接洽到我們落地,每一個流程和環節都深刻展現了蘇州優良的營商環境、高效的政府扶持、強大的產業鏈和創新的生態。”

    全市域全產業鏈解決方案形成新能源產業“強磁場”

    氫能是重要的綠色能源,也是蘇州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領域。

    蘇州氫能產業發展注重市域規劃和發揮各板塊協同聯動性,2021年1月發布蘇州市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規劃及氫能產業發展白皮書,率先在長三角氫走廊區域,布局加氫站、油氫合建站等基礎設施。

    近日,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龍源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中國機械設備香港有限公司在內蒙古豐鎮市舉行“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三方簽約儀式,結合豐鎮當地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積極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工程建設。國富氫能積極拓展巴西氫能市場,開展布局國際氫能市場的各項行動。

    “我們蘇州市氫能產業具有較好的產業集群優勢,相關企業涵蓋氫氣制、儲、運、加、用全鏈條核心裝備制造環節。” 國富氫能研究院院長王朝介紹,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專業從事氫能“制儲運加用”裝備的設計、制造與技術服務,是國內領先的氫能裝備全產業鏈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

    截至2022年末,我市擁有氫能相關企業65家,其中規上企業2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81.6億元,同比增長6.1%。氫能產業在張家港、常熟集聚發展,先發優勢明顯。創新鏈涵蓋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業孵化、檢測檢驗、示范應用等,集聚了蘇州競立、國富氫能、中集圣達因、重塑能源等一批龍頭企業,為氫能產業發展提供了全產業鏈解決方案。

    從動力電池及儲能領域看,全產業鏈解決方案是蘇州吸引各大企業共建產業創新集群的重大因素。

    3月6日,帝航集團新能源動力電池防護產品項目簽約落戶常熟虞山高新區,總投資10億元。

    3月21日,優美科燃料電池催化劑項目正式落地常熟,計劃于今年10月開工建設優美科在全球最大的燃料電池催化劑產能基地。

    再稍稍往前看,一大批優質項目紛紛落地“磁力”十足的蘇州:

    2月27日,中國鋰行業首家A+H上市公司,世界領先的鋰生態企業,全球最大的金屬鋰供應商及國內最大的鋰化作物生產商——贛鋒鋰電華東基地動力電池項目落戶蘇相合作區。

    2月21日,中國和全球領先、以鋰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企業天齊鋰業股份有限公司氫氧化鋰生產基地項目簽約落戶張家港。

    1月31日,盛虹控股集團儲能電池超級工廠和新能源電池研究院項目簽約落戶張家港,總投資達306億元,著力打造高性能鋰電電芯生產、電池組裝、系統集成“一站式”綠色儲能解決方案。

    1月14日,美國安普瑞斯硅負極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項目簽約落戶張家港,投資7億美元。

    ……

    記者從蘇州市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推進大會了解到,動力電池及儲能規上企業已在張家港、常熟、昆山、蘇州高新區等地形成了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之勢,覆蓋了上游正負極材料、中游電芯及系統控制、下游儲能電站開發和電池回收等領域,產業規模不斷急劇擴大,形成市域一體、整體聯動、高效協同的強大合力。

    “創新+”為蘇州新能源產業插上集群發展的翅膀

    電力是人們最常用的“傳統能源”,也是蘇州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去年,白鶴灘水電入蘇工程將西南清潔水電引入蘇州,途經四川、重慶、湖北、安徽、江蘇5個省市,落地蘇州常熟,全長2087公里。入蘇工程投運以來,已連續安全運行8個多月,蘇州供電公司著力提升電網抵御風險能力,深化數字孿生電網、人工智能巡檢等技術應用,自主研發新型配網分級保護。蘇州供電公司總經理蔡榕說:“公司以更堅強的電網、更優質的服務,全力以赴支持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

    大規模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電站納入電力系統,但新能源的有效消納和安全運行卻是世界性的難題。蘇州智能電網布局較早、產業鏈覆蓋全、橫向拓展能力強,部分智能電網變頻器企業業務已拓展至電梯控制、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儲能、智慧工廠、數字能源、風電等領域,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拓展能源應用方面,蘇州大力發展智慧能源產業,圍繞能源互聯網產業源、網、荷、儲4個方面集中布局,健全智慧能源產業的節能改造、綠色金融、咨詢研發、運營維護等方面。

    蘇州市能源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晨介紹,集團將面向服務全市新能源發展,圍繞打造智慧能源服務管理中心,建設光伏、充電樁新能源服務管理平臺。光伏平臺將統籌接入光伏發電項目,實現全天候運維檢測和預警。充電樁平臺將建設市級智能充電服務管理平臺,推行充電“一碼通”,實現開放互聯、高效便捷、統一管理。通過智慧能源系統建設,實現四大功能:即數字化+安全,提高風險隱患發現和處置的精準率;數字化+市場,更好地統籌開發市場資源;數字化+管理,實現現代能源企業精益化運營;數字化+服務,為廣大企業、群眾提供更多高效便捷的服務。

    記者從蘇州市發改委獲悉,根據《蘇州市推進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建設2023年度工作要點》,蘇州將設立九大市級新能源產業園,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鼓勵企業與蘇州大學、東南大學碳研院、江蘇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等高校院所深入合作,支持龍頭企業參與或承擔國家產業基礎再造等專項,破除新能源關鍵核心技術的“瓶頸口”,推動數字技術與新能源技術的有機結合,強化“數實融合”,促進新能源產業鏈融合協調發展。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宋式點茶
    快樂健身
    愛美之心
    觀展學史
    逛小鎮 品文化
    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