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蘇州日報》A03版
最近,記者登上太湖生態島,秋水長空,層林盡染。湖光山色之間,引水上山工程新敷設的近百公里水渠管線正在加緊施工,這些管線將為187座蓄水池注入太湖水,在明年旱季到來的時候呵護西山島——這座島,竟然還會缺水干旱?
“水在湖里流,人在山上愁”。這樣的窘境,真實發生在今年夏天的吳中區金庭鎮太湖生態島上。彼時的酷暑讓人印象深刻,也讓金庭鎮的干部和群眾“吃足了苦頭”——生態島上、縹緲峰下,勤勞的金庭人頂著烈日,用各種辦法運水上山澆灌果樹茶樹,飽嘗到“靠天吃飯”的不易,同時愈加凸顯了在島上完善引水上山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金庭是全國聞名的“花果山”,全島茶葉種植面積達1.9萬畝、果樹種植面積達3.9萬畝。為了守護果香、茶香,今年8月,吳中區痛定思痛決定在金庭的丘陵山地間開工新敷設近百公里水渠管線,依山就勢、因地制宜,為大大小小、現有和新建的蓄水池注滿太湖水,并打造一系列既實用又美觀的綜合性功能設施,方便群眾生產生活,打造全島生態“水屏障”。
爆發點
嚴峻旱情渴望“救命水”
時間回到今年8月。
持續的高溫晴熱天氣,和較同期大幅減少的降雨,讓太湖生態島接受了長時間的“炙烤”,出現了六十余年未遇的旱情。種植在海拔20米以上山塢的茶樹、果樹在灼熱的陽光下“渴”了、“蔫”了,那些本應綠意盎然的山頭,出現了令人焦心的枯黃色。
一組數據直觀說明了旱情的嚴重。6月23日入梅至8月15日,金庭鎮降雨僅有88.2毫米,是常年的三分之一;8月10日起,蘇州連續多天發布高溫紅色預警,多日最高溫度突破40攝氏度;太湖水位也比同期降低了1米多,達到了20年以來的同期最低。
茶果樹的受旱,并不是因為缺水,而是難于運水輸水。
雖地處萬頃太湖之中,可全島受丘陵地形所制,部分山塢沒有直通水源,需要從太湖、內河用水泵、水管一級一級接力翻水。長時間的高溫,不僅讓太湖的水位逐漸降低,更導致部分內河水位下降,讓基層村干部和村民的翻水工作“難上加難”。
包山禪寺位于太湖生態島中心,今年夏天,寺廟門口的景觀水池就被用作灌溉的蓄水池,來支援的運水車一趟趟地跑,每車每天來回8趟,可運送湖水60噸;同時,從近3公里外的河邊開始,水管連水泵、水泵接水管,光是把水引到寺廟門口,就已需要連翻3次。廟門口的水池逐漸蓄滿后,還有數根手腕粗的水管從這里出發,繼續向山間的小蓄水池層層翻水。
8月16日,在石公村樟塢,記者在村干部的帶領下走進山坳,見證了一場為搶救樹木、呵護生態而打的抗旱“硬仗”:“老中青”村民全家出動、扛著沉重的輸水管在悶熱的密林間穿梭、深夜還有人戴著頭燈給果樹澆水……
為了將旱情影響降到最低,金庭鎮在各地、各部門支援下打出一套“組合拳”:240余名黨員、機關工作人員下沉抗旱一線,緊急采購水泵340臺(套)和水管34萬米,110只儲量3噸的大水桶分發至各村,80臺(套)從市、區兩級借調的水泵,26輛運水車和6輛消防車,累計投入費用超過1000萬元……
雖說遠水解不了近渴,但這樣諸如人工鋪設引水管道的“土辦法”,卻著實為一大批掙扎在山間的茶樹、果樹送來了“救命水”。針對部分水利設施無法覆蓋的“盲區”,村民只能靠小型機泵來引水,因此仍有部分樹木因高溫缺水而枯死,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損失。
聚焦點
民生工程打造全新“輸血管”
這兩天,記者再次來到石公村樟塢,這里橙黃橘綠,茶樹蔥蔥、果木挺拔,除了不時有進山修剪、灌溉的村民,還有不少施工人員正忙著開挖水渠和蓄水池,為這片山林增添出更多生氣。
從山塢口往山林深處走,一條長度超過1公里的水渠已經初步建成,蜿蜒曲折、爬坡過坎,穿林翻山,仿佛在起伏的丘陵間雕刻出道道“輸血管”,串聯起了山塢內大大小小十余個新老蓄水池,把汩汩流動的太湖水像血液一樣輸向山塢最深處。
這是已經開工的樟塢至南灣引水上山工程。記者了解到,目前金庭已為全鎮各點位的引水上山工程倒排時序,力爭在2023年1月19日前招標完成,春節后迅速開工,全部工期為142天,2023年6月30日前項目實現完工通水。
同時,金庭鎮還依托蘇州市水利設計院的專業力量,開展引水上山工程現場踏勘,并入村對接方案,經過多次方案優化,確定了泵房、管線、水池的設計圖,并與景觀設計相關單位對接進行設計優化,調整了水池風貌、管線利用泄洪溝等設計方案,盡最大可能實現與自然風貌相融合。
平衡點
生態和致富“兩手硬”
據不完全統計,在金庭鎮,涉及管控的各類法律法規多達93項,這也意味著在林地中建設水池、水庫等設施時,需要通過更多、更嚴格的考驗。但今夏罕見的天災,給全鎮農業灌溉基礎設施提出更高要求,金庭人痛定思痛,因地制宜建設一套完善、科學的抗旱排澇體系迫在眉睫。
水利是生態農業的命脈。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8月起,吳中區、金庭鎮黨委政府和農業部門著手規劃設計,在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啟動了太湖生態島“三合一”小流域治理項目——引水上山工程。
金庭鎮黨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工程總投資約1.69億元,涉及全鎮12個行政村,灌溉面積覆蓋傾角25度以下的坡地總計約4萬畝,設計目標將達到6小時引水3.6萬立方米,每天引水量突破14萬立方米。為此,工程將新建引水泵站45座、敷設管線89千米、修建蓄水池187座,其中新建49座、擴建62座,利用76座,新建和擴建的111座蓄水池總面積將達12.15畝。
為了形成工作合力,市、區兩級專題召開推進會16次,積極協調項目方案優化、審批手續辦理、工程建設及資金籌集等問題,不斷完善項目建設方案,吳中區水務、資規、環保等相關部門通力協作,金庭鎮和各村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征求意見,村民對于工程反饋很好、呼聲很高,政府和群眾的“同向而行”跑出了項目推進的“加速度”。
“人是鐵飯是鋼,茶樹喝飽水,開春豐收旺。”縹緲峰水月塢的西山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某茶葉基地負責人把引水上山工程比喻成“為碧螺春的穩產又上了一道保險”。
樟塢村民朱阿姨說:“今年大熱天澆樹真的蠻吃力,太陽一落山就要摸黑忙活,一直忙到大半夜才能回家,現在果樹邊就有溝渠水池,以后再遇到高溫少雨的天氣也安心多了。”
湖水潤了果樹,工程安了民心。接下來,引水上山工程還將導入智慧化管理建設方案,開啟視頻監控和自動化控制的智慧化管理系統,同時連通金庭鎮集成管理指揮中心和消防營地的雙重管理模式。建成后,平均每個山塢10個左右的蓄水池,不僅能給山林地區枇杷、楊梅、柑桔等果樹和茶樹“解渴”,還能進一步提升森林消防用水保障能力和雨季山區泄洪能力,為太湖生態島再添一道生態“水屏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太湖生態島是踐行這一理念的最佳地點。84.22平方公里太湖風景名勝區、148平方公里太湖水域、6000公頃國家森林公園以及7萬畝國家生態公益林之外,還擁有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等諸多重量級和“國字頭”招牌——金庭在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改善民生的同時,更肩負著守護太湖生態紅線的重任。
著力點
“生態產品”就是生產力
去年5月,自然資源部作出批復,原則同意太湖生態島(金庭鎮)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實施方案。該方案提出“構建太湖生態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技術體系”,具體內容包括“建立生態產品綜合評價體系”“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探索生態產品監測技術體系”“構建以生態指標交易為核心的市場化交易機制”等。金庭鎮是自然資源部第二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生態產品”指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其特點在于節約能源、無公害、可再生,主要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通俗來說,就是“綠水青山”轉化成為“金山銀山”。
《蘇州市太湖生態島條例》也已于去年8月1日正式施行。條例中的“太湖生態島”,建設范圍涵蓋吳中區金庭鎮區域范圍內的西山島等27個太湖島嶼和水域。通過地方立法保障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實現綠色發展,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蘇州綠色發展的全新實踐,也是太湖保護面臨的重大機遇。條例提出,市、區兩級政府應當結合太湖生態島的功能定位、自然稟賦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和智慧經濟,探索有利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惠民富民的太湖生態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這意味著,以后西山島的“綠水青山”,將可量化、可標價、可質檢、可交易,從而直接變現為“金山銀山”。金庭鎮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路徑的更多可能,正逐漸明晰。
從這個角度看,“引水上山”工程及其帶來的一系列正向效應,正是地方立法中關于生態保護的最新實踐。(選題策劃 黃亮 高巖 稿件執行 陸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