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8日《蘇州日報》A03版
制造業品牌的“制造者說”
——“蘇州制造”品牌認證的4個變革故事
江南百工,再繪新圖。
兩年前,《“蘇州制造”品牌認證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發布實施,吹響“蘇州制造”品牌集結號,一幅當代“百工新圖”構思完成。此后半年內,首批20個企業產品通過“蘇州制造”品牌認證;又半年,第二批31個通過認證;2022年9月20日,再有54個通過認證。“蘇州制造”品牌總數已“100+”。其中,既有高端裝備制造、醫療器械、新能源、光通信等重點產業集群,又涵蓋衣食住行等消費領域,更有部分品牌直通“江蘇精品”。
新時代制造業“百工新圖”,背后所蘊含的正是一場關于質量、效率和動力的變革。自2020年末開展“蘇州制造”品牌認證以來,截至目前蘇州已有105個企業產品通過認證,并凸顯服務重點產業、拓展消費領域及銜接“江蘇精品”三大特點。這意味著,一個注重自主創新、品質高端、服務優質、市場認可的品牌集群已然成形。
江蘇宏寶60年磨一鉗,主打鋼絲鉗等產品。
60年磨一鉗“磨”出國際標準
張家港市大新鎮永凝路江蘇宏寶工具有限公司,一幢三層樓高的舊行政樓前,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鄧衛兵向好奇的來訪者介紹,這幢樓曾是鎮上最高的建筑,還曾是當地的地標。不過不久的將來,它很可能會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將是功能更全更適合現代企業創新發展的建筑。
“以前周圍基本是農田,在這幢樓上能看得見長江。”鄧衛兵于上世紀80年代起進入江蘇宏寶,在他眼中,這幢舊行政樓可以說是公司發展歷程的見證。
如今的江蘇宏寶工具有限公司,占地9.3萬平方米,差不多13個足球場大小,規模上已遠遠超過當年。碩大的廠房上,“宏寶 1958”幾個字無比醒目。
1958年,正是江蘇宏寶集團的前身沙洲縣大新五金修配廠的創立之年。
如今在《張家港市鄉鎮工業志》中,還能找到關于大新五金修配廠的記載:1965年大新五金修配廠試產毛巾鉗、闌尾鉗等醫療器械;1971年,大新廠改為沙洲縣第二醫療器械廠,專業生產各類醫療器械,以鉗、剪類為主,品種有一二十種。至上世紀90年代,沙洲縣第二醫療器械廠更名為江蘇宏寶集團,并獲批國家級鄉鎮企業集團。本世紀初,江蘇宏寶五金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此后更名為江蘇宏寶工具有限公司。
短短數語,近60年發展歷程,已是一個甲子的時間跨度。在鄧衛兵看來,公司本身就好比是一部江南鄉鎮企業發展史,在不同發展階段,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現在回頭看,應該說每一步都走準了。”而如今公司優化產品線,精做五金工具,是順應行業變化和市場需求的必然,是對公司未來發展的更精準定位。
定位更清晰,則目標更明確——成為全球有影響力、世界一流的工具制造企業。如今,江蘇宏寶工具有限公司具有年產各類五金工具產品2500萬件的產能;擁有高效企業管理平臺、研發機構以及國內最先進的檢測中心,是中國五金行業手工具鉗類國家標準制定的主要起草單位,還是ISO國際標準制定參與單位。公司先后獲得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榮譽。
“公司產品原來通過貿易公司出口,現在我們和世界頂級品牌工具商直接合作,已經是全國最大工業級鉗類產品、VDE鉗類產品生產基地。”這一改變,讓鄧衛兵等感受到了公司在國際平臺上的地位,更有自信運用人才、技術、裝備、品牌以及資本等優勢,讓公司在下一個甲子走得更高更遠。
蘇州億倍樣品陳列室展陳的各色產品。
機器人“頂”開毛巾廠的“天花板”
冬天的一個午后,常熟市尚湖鎮練塘大道,一幢三層的辦公樓內,王耀昌將來訪者帶進公司樣品陳列室,再把同事請來一同推介。一眼看去,陳列室好比是個迷你型的“博覽會”——貨架上擺著上百款超細纖維產品,包括毛巾、餐墊、美容巾、擦塊、地拖等,產品包裝上的品牌和語言,涉及歐美及亞太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要把樣品全部介紹一遍,不是件輕松的事。
這是王耀昌的日常。很難看出,這位蘇州億倍智能清潔股份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已七十開外。如今他仍精力充沛,保持著在內接待各地客戶,在外參加各類會議的快節奏。
讓他和公司保持快節奏的“驅動力”,可從公司將原名“蘇州億倍紡織品有限公司”改為“蘇州億倍智能清潔股份有限公司”中窺見端倪。
不過在說“驅動力”之前,王耀昌更愿先談“發家史”。“公司老板大學學的是外貿英語,畢業后去了外企,接觸到了當時比較先進的管理模式。后來他離開外企,專門做外貿,接到訂單后找工廠代工。”學會企業管理、學會與外商打交道、獲得穩定客戶群,這是王耀昌所說的“發家史”上的“第一跳”。
“發家史”的“第二跳”,是在2009年。王耀昌記得,那年老板提出要自己辦廠,主營超細纖維產品。一番商量過后,他們都覺得想法可行。于是,蘇州億倍紡織品有限公司成立,占地約20畝,前期有員工300人左右。“有了自己的公司和產品,我們年年跑廣交會、華交會,還在品牌展位上展出過。好在公司本來就做外貿,溝通沒障礙,產品原本就很適合國外市場,因此獲得了不少外商的認可。”由此,蘇州億倍進入快速發展期。這“第二跳”,跨過了近7年時間。蘇州億倍的超細纖維產品,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其中一款與國外廠商聯合研發的餐墊,營業額就達到了上千萬美元。
“但不管怎么說,差不多做到了‘天花板’級別。”于是,蘇州億倍開始謀劃“第三跳”——將突破口瞄準了掃地機器人。因為掃地機器人屬于清潔領域,又是智能化設備,是公司智能化轉型的著力點。
2016年,蘇州億倍更名,由“紡織品”改為“智能清潔”,在已有紡織事業部的基礎上,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增設機器人事業部。機器人事業部的辦公地就設立在吳中區,從地域上拉近同機器人產業創新集群的距離。兩年后,蘇州億倍生產的智能掃地機開始批量生產,并出口俄羅斯、捷克、日本、泰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
“天花板”被“頂”開了。
江蘇美的清潔電器有著“春花”的基因。
吸塵器的“情懷”是“全球模板”
1958年,在江蘇宏寶集團的前身沙洲縣大新五金修配廠創立當年,蘇州翻砂社、五金拉鏈社、制釘社、筆套社、鞋眼社、針箍社以及發夾社7家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合并,成立蘇州金屬制品廠。當年12月,金屬制品廠、平江車輛廠、平江五金廠合并,建立地方國營長江機械廠,1959年更名為蘇州農業藥械廠,此后農業藥械廠劃出部分人員,成立蘇州車輛機床廠和蘇州長江五金廠。蘇州長江五金廠就是蘇州吸塵器廠的前身。
1985年,蘇州吸塵器廠生產吸塵器1.8萬余臺,正是蘇州人所熟知的春花牌吸塵器。
時光流轉,放眼當下,吸塵器的研發和生產,在蘇州已是百花齊放。其中,由江蘇美的清潔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P6系列吸塵器,2021年全球出貨量就達70余萬臺,且產品不僅僅是吸塵,還集拖地、除螨等功能于一體。
江蘇美的清潔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脈絡中,就有“春花”的基因。公司成立于1994年,曾用名“江蘇春花電器集團有限公司”“江蘇美的春花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如今是一家集各類家用清潔類電器的研發、設計、制造、銷售以及服務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2016年,江蘇美的實施多品牌戰略,在原有吸塵器產品公司的基礎上,投入資金整合日本東芝吸塵器業務,收購美國吸塵器Eureka品牌,形成美的、東芝、Eureka三大品牌運作模式,同時推動智能制造,打造國際競爭優勢。
如今,江蘇美的正積極推動工業互聯網與“數字化2.0”,全面提升全價值鏈運營效率。“在推動國際化數字轉型方面,正全面推廣‘國際632’全球模板項目,目前已完成6個海外經營單位的數字化建設。”結合公司的全面數字化、全面智能化戰略,江蘇美的相關負責人稱,接下來可以預見,一家提供全屋智能家居及服務的高科技公司,將是公司的主要發展方向。
好得睞預制菜加快線下布局。
預制菜好吃的秘密靠“民族基因”
上世紀90年代,在一輪“下海”經商浪潮中,湯建英辭去工作,決定自主創業。她與姐姐湯建妹在蘇州古城區的農貿市場租下一間鋪子,專售冷凍食品“方便菜”。那時候,“方便菜”叫做“凈菜”,是洗好、切好、搭配好的“半成品”食品,顧客買回家后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吃。當時生意慘淡。大家反映“不好吃”。
“既然不好吃,那有沒有辦法把菜做好吃了。”湯家姐妹從問題中找生機。2002年,她們注冊成立蘇州市好得睞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主推既方便又好吃的“方便菜”。為了打開市場,姐妹倆到農貿市場一個鋪子一個鋪子推介,還請人試吃,靠“鐵腳板”打響自家“方便菜”的知名度,加深人們對“方便菜”的熟悉程度。她們相信,滿足好吃和方便兩大條件的“方便菜”,總有一天會贏得顧客的青睞。
2003年,好得睞首家線下專賣店落戶山塘街的星橋菜市場,開啟了品牌連鎖經營模式。此后,好得睞進入快速發展期,2012年獲得“蘇州市農業龍頭企業”稱號,是蘇州第一家獲得這一稱號的方便菜企業;2019年獲“蘇州市質量獎”;2021年獲“2021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稱號。
如今,順應消費趨勢,好得睞更傾向于把“方便菜”稱為“預制菜”,并“預制”著新的發展方向。站在風口上,好得睞董事長湯建英希望做個逐浪者,“接下來會在渠道端深耕長三角地區,穩固加盟端,挖掘大經銷渠道,同時拓展線上渠道,形成線上線下全渠道布局。并根據不同渠道,劃分不同產品,滿足細分市場的個性化需求。”
如今,好得睞已覆蓋20多個城市,擁有線下專賣店1000多家。若要轉型,不得不考慮公司的戰略架構,還要統籌好各方關系。走上轉型之路,湯建英認為“標準化”和“數字化”缺一不可。說起標準化,公司通過與院校、名廚建立合作,加大自主研發力度,目前已申請專利100多項,其中獲得發明專利5項,不僅實現生產的標準化,還參與制定了預制菜行業標準,進一步鞏固公司在市場和行業內的地位。此外,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以此讓產業鏈條突破前、中、后端,真正實現預制菜行業智能協同、價值共生的體系。
好得睞好在哪?在企業隨機訪問一位員工,員工瑯瑯答道——民族基因,蘇州孕育,華東布局,全國發展。(選題策劃 天笑 高巖 稿件執行 葉永春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