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春秋物”和《平江圖》
——蘇州古城“整體保護”與“活態保護”開啟2022版
選題策劃
張云霞 高 巖
稿件執行
王安琪
2月9日。姑蘇區怡園歷史街區,過云樓的天井里,蠟梅盛放,玉蘭綻新。一群特殊的客人停留在過云樓的正門旁,在一段僅兩三百字的簡介前駐足。透過歷史的縫隙,他們將用審慎的眼光為蘇州古城的保護打分。——這一天,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咨詢會議舉行。20多位國內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為蘇州古城“會診把脈”。
著名建筑學家阮儀三認為,蘇州古城保護更新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更需要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處理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現代化的關系。也因此更要考慮到整個城市的更新改造,人們的生活要改善,居住的品質要提高,基礎設施要更加現代化。需要去做的不僅是傳承還有創新。比如以前都是磚木結構的房子,如何對它們進行創新合理的改造,就需要做認真細致的研究方案。再如蘇州恢復和重建了很多園林,不僅改善了整個城市的景觀,也是城市文化的發展與新生。
近日,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印發《關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全面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要求全面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必須正確處理歷史與當代、保護與利用、傳統與創新、資源與環境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40年來,蘇州不斷升級更新“整體保護”與“活態保護”的概念,在把握好古城保護與民生保障的平衡點的同時,讓一個“活的古城”既有詩意又充滿煙火氣。
規劃先行打造“蘇州經驗”
“蘇州古城的保護與更新實踐在全國起步最早。”據市資源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蘇州就高度重視古城保護工作,并且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如今,蘇州在古城保護上積累了豐富實踐經驗,“一張藍圖繪到底”是其中的核心。1986年6月,蘇州市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得到國務院的同意批復。這么多年來,蘇州先后編制了多輪城市總體規劃,歷版規劃中,古城始終占據核心地位,古城保護與更新始終是蘇州城市建設的首要內容。蘇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率先在規劃中提出“全面保護古城風貌”的城市。在近40年建設發展過程中,蘇州的古城保護始終堅持科學編制規劃、嚴格執行規劃,形成了國內最系統、最完備的保護規劃體系。
此外,蘇州還匯集多方智慧,創新工作方式開展了古城復興建筑設計工作營、古城地下空間深化提升研究工作營、古城更新政策與路徑研究工作營等工作,借助專家團隊和設計團隊的力量,打造了具有示范效應的精品工程。
2019年起,蘇州市人民政府與中國建筑學會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并由蘇州市資源規劃局組織承辦了“蘇州古城復興建筑設計工作營”,邀請兩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等業界頂尖專家團隊齊聚蘇州,共同研討古城復興新路徑、新方法、新模式。在2020年中國建筑學會學術年會上,工作營的設計成果還得到了住建部的高度肯定。
立足于古城“微更新”“微改造”理念,在2021年第三屆工作營中,設計團隊設計的兩個地塊——蘇州原工藝品公司舊址以及海紅坊潘宅,都通過高水平設計和產業植入,將項目建設成為具有鮮明蘇州特色的綜合性城市更新樣板。這其中既有蘇州“文人造園”傳統的新時代傳承,也有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讓歷史與現代交融,更有國際國內古城保護理念的交流與爭鳴。
市資源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3年來,蘇州堅持不懈發揮工作營平臺作用,在建筑設計、項目落地、活化利用等方面,都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和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蘇州本土文化元素為主題,進行文創產品開發,塑造平江文化品牌,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為全國傳統建筑活化利用提供示范。
一座姑蘇城,半部江南史。作為全球首個“世界遺產典范城市”、中國首個加入世界遺產城市組織的城市,姑蘇古城也是全國唯一的在原址上不曾變遷過的城市,時間跨度超2500年。著名的蘇州籍學者顧頡剛有言“蘇州城之古為全國第一,尚是春秋物”。姑蘇古城的位置至今未變,與宋代蘇州《平江圖》相對照,總體框架、骨干水系、路橋名勝基本一致,這在世界上都是極其罕見的。姑蘇城歷史城區內劃定了7處歷史文化街區,26處保護地段以及221處歷史建筑,基本保持了 “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
而在阮儀三眼里,蘇州古城保護規劃做得最好的一點便是歷屆政府都把總體規劃銘記在心,并且對于專家提出的專業性意見,積極聽取并落實到位。同時,在古城保護更新進程中,各路建設者們認真細致的態度也令人印象深刻。“蘇州的城市建設者們冷靜、細心、認真地完成每一項工作,他們就像做‘雙面繡’一樣精細,這也是蘇州對于古城保護的一項重要財富。”
在未來的工作上,阮儀三認為,除了需要資金支持以外,還需要對歷史建筑、歷史風貌以及歷史傳統進行更加潛心研究,并逐步發揚光大,繼承好“雙面繡”精神,使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能夠在世界范圍內獨領風騷。
以點帶面側重“漸進更新”
“先研究試點、再總結經驗并分階段逐步推廣。”市資源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蘇州探索漸進式更新范式的理念。一直以來,蘇州都十分重視古城整體保護,保護對象也在不斷豐富,多個方面的專家已聯手對姑蘇區內歷史文化遺存進行了全方位普查工作,并建立了保護對象名錄以及古城保護信息平臺。在保護方式上,則注重“以點帶面”。蘇州在全國率先開展古城54個街坊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在“全面保護古城風貌”方針指導下,在古城容量研究的基礎上,遵循歷史,將古城區科學劃分為54個大小不等的街坊,分街坊進行整體保護和更新。
據介紹,各街區的保護規劃可以凸顯各個歷史文化街區的價值和特色,有效落實名城保護規劃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要求,支撐了歷史文化街區的永續發展。從古建老宅修復到觀前、盤門、桃花塢等歷史街道、歷史片區的風貌整治;從山塘、平江歷史街區的保護整治再到街坊整體改造,均為分階段、逐步推進,從而避免了大規??焖偻七M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一條平江路,半個姑蘇城。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是姑蘇城得天獨厚、不可復制的文化載體。其保護更新活化的過程,前后歷經十多年時間。在此過程中,對建筑、橋梁等一系列物質遺產進行分類保護,為了改善人居環境,又重點進行了基礎設施完善和公共空間環境整治,還維護了原有社會結構,激活并傳承傳統文化。
除此之外,山塘歷史街區也是漸進式活態保護的典型。山塘街位于蘇州古城西北部,全長3600米,為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修筑,已近1200年歷史,至今仍保持著“水城古街”“一街一河”的原本格局和“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傳統風貌,被譽為“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天堂里的街市”。
在近20年的時間里,山塘歷史街區共進行了四期分段修復,從風貌整治到街區空間節點設計,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更好地展現了姑蘇山塘市井生活以及文化底蘊。山塘街的保護原則嚴格遵循 了“保護風貌、修舊如舊、延年益壽”和“分級分類保護”,并且一直在“漸進式、微循環、小規模、不間斷”的保護性修復。
以用促保催化“古城蘇醒”
如今姑蘇古城中,獨具特色、成功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正越來越多,它們既為人們提供了追憶歷史、感受生活的空間,也為古城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介紹,蘇州古城內古建老宅眾多,為了更好地修復保護并活化利用,蘇州此前發布了《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書》《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藍皮書》,吸引社會力量出資出力,讓老宅煥發新生。
老宅活化利用,潘祖蔭故居當屬范本。西接臨頓路、東連平江歷史古街的一條安靜小巷深處——南石子街5-10號,即是潘祖蔭故居,由蘇州文旅集團古建公司負責項目整體修繕利用。項目一、二期打造了集旅游文化功能為一體的蘇州文旅花間堂·探花府文化精品酒店。三期為蘇州文旅會客廳·探花書房,兼具主題書店、古建保護文化交流、收藏展示、會議活動功能。四期為蘇州歷史古建筑遺產保護勞模創新工作室及書店配套工作間,用于蘇州古建筑修復及保護研究及展示。
“蘇州投入這么大的精力來做建筑遺產的保護,是社會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要完成的一項工作,也是引領未來蘇州古城保護、江南文化復興的一個重要抓手。”提到這座古宅如今活化利用的成果,蘇州文旅集團古建公司主要負責人如是表示。
除了一大批老宅子的活化利用以外,還有一些項目的引入,則盤活了非民居空間。位于十梓街蘇州大學西門外的博習醫院,是1883年美國人創辦的一所西醫醫院。目前,項目打造了省級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植入以教育和文化創意為主導的新興產業。在博習醫院舊址開設的HUB1884眾創空間大本營,是集創業、生活于一體的共享空間,可以為創業者提供優質的一站式孵化服務。在眾創空間內,有一批來自科技、教育、互聯網、金融、文化傳媒等領域的精英,既是助力創業團隊發展的重要推進力量,同時將這座蘇州古建筑提升為國內一流的年輕人創業平臺。
古城“活”起來,還體現在各色創意里。隨著近年來網紅打卡點的不斷推出 ,蘇州以“水韻江南,風雅姑蘇”為主題發布了“寶藏姑蘇”網紅打卡地圖。該圖推薦了江南小劇場、網紅咖啡店、活力夜生活等高品質文旅打卡點80多處,還提供了主要景點、軌道交通等公共旅游服務信息,深受旅游者以及“新蘇州人”的喜愛。
蘇州在歷史老建筑活化利用方面佳績頻出,讓古建筑在保留歷史原味的基礎上,活化出新“故事”,成為彰顯一座城市文化的“名片”。如今,古城建筑正在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蘇醒”,帶人領略古今融合之美。
掃碼關注“深度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