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5xpm9"></pre><acronym id="5xpm9"></acronym>
    <acronym id="5xpm9"><strong id="5xpm9"></strong></acronym>
    引力播 家在蘇州 微博 微信
    首頁 要聞 民生 社會 理論 時評 文體 教育 旅游 圖聞 專題 工業園區

    多年來,蘇州在對古城的保護與更新中孜孜探索,從單個院落的宅院試點改造,到成“線”復原“水陸平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再循序漸進擴大至“面”的街坊改造,不僅留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水城風貌,還讓越來越多的古宅舊屋得以“活化”,將這種不可再生的社會資源,很好地保護和傳承下去。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堅持以用促保,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有效利用中成為城市和鄉村的特色標識和公眾的時代記憶,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實現永續傳承。加大文物開放力度,利用具備條件的文物建筑作為博物館、陳列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意見”特別提出“推進活化利用”,活化利用歷史建筑、工業遺產,在保持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基礎上,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等方式適應現代生產生活需要。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蘇州古宅數目繁多,其中聞名于世的更是不在少數。但是它們一旦長久疏于養護與人氣聚斂,必然扛不住風吹雨打,也抵不住居民的記憶流逝。早在2004年,蘇州住建部門就開始通過多種形式,吸引社會力量出資出力,逐步修復老宅,不僅讓它們恢復原有風貌,還改善了內部各項設施,實現活態化的保護利用。“活化利用”正是蘇州當下古建保護的重要路徑。

    “軒轅宮”新生

    許乃釗故居始建于明代,是東北街地段保存完整的古建大宅之一。坐北朝南的許宅,規?;趾?,結構精致,從東至西共四路(四落)五進,宅院四周筑高墻,劃分多條備弄,縱向排列,設門廳、轎廳、大廳、樓廳、花廳、天井、磚雕門樓等,花園內疊石壘山、挖池埋水、栽花植木。此外,還有別具一格的桑園。

    許宅是十分典型的江南民居,具有相當的保護價值。“建筑窗戶全部做成內外兩層,外層是古香古色的花窗、內層為鋁合金移窗,古為今用,一舉兩得。”據介紹,按照保護為主,改造為輔,不改變古建筑原狀的原則,許宅修復工程注重保護古建筑遺存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強調環境保護,使古建筑保護、空間功能性得到協調發展。

    老宅的修復,可以說是古城保護的硬件建設,而修復后的合理使用,則是古城保護軟實力的體現。

    部分得到修復的許乃釗舊居,結構和空間無不散發著吳門文化的傳統氣息。2016年,許乃釗舊居“變身”為蘇作玉雕藝術館。其中前樓廳為江南園林式建筑,主要用于展示蘇州玉雕藝術,并定期舉辦各類名家作品展覽,已成為展示蘇州文化的窗口。“民間資本介入古建筑保護,需要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鐘。若不是出于真正喜愛,很難利用得好。”市住建局副調研員陳彪這樣認為。而多年的實踐,也印證了他的觀點——那些熱衷于江南文化傳承的人士,正讓古宅煥發著新的光輝,百花齊放,韻味悠長。陳彪認為,這應該是讓人比較滿意的一種“活態化保護”方式,每一個走進許乃釗舊居觀展的人都能感受到濃濃的園林建筑風格和點點滴滴的文化元素。

    藏身古城深巷的軒轅宮,又名先機道院,既是古城悠久歷史的見證者,也是蘇派建筑文化的傳承者。如今,祥符寺巷36號軒轅宮的正門門樓還在,但巷子里另有標識指引至洪元弄10號。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軒轅宮一度被作為倉庫使用,部分空間還被安排為職工宿舍,在市住建局搶修保護前,已有大量建筑構件遺失。2003年,軒轅宮被蘇州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控保建筑。修復后,原本已顯破敗的老屋恢復了昔日的容貌,隨即被列入市級文保單位。2018年初,文化機構“舞雩書院”進駐軒轅宮。作為文化培訓場所,這里為弘揚吳文化、提升市民素質、打造書香城市作出了不少貢獻,也讓軒轅宮以另一種形式傳承著江南文化。

    “探花樓”新用

    平江路上游人如織,其中不少人是從長三角甚至更遠的地方慕名而來,專程選擇入住“種草”已久的“花間堂”,體驗一回“畫船來去碧波中”的姑蘇味道。

    探花樓原是潘祖蔭故居的一部分,至今已有210年歷史,為三路五進格局,既有江南民居特色的走馬樓,也有大氣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格局,是融合南北風格的建筑典范。如今,在此基礎上修葺改造的“花間堂”聲名遠播,“名”“利”雙收。在該項目負責人蘇州古城投資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殷銘看來,這樣古今相融、活化利用的樣本十分有意義,已成為展示蘇州古宅韻味的一個窗口。

    2011年9月,潘祖蔭故居被列入蘇州市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工程首批試點項目和蘇州市政府重點工程。經修繕后,潘祖蔭故居完整恢復原有格局和風貌,在充分挖掘故居歷史文化的基礎上,采取“活態化”保護利用模式,一、二期打造了集旅游文化功能為一體的蘇州文旅花間堂·探花府文化精品酒店;三期為蘇州文旅會客廳·探花書房,兼具主題書店、古建保護文化交流、收藏展示、會議活動等功能;四期為蘇州歷史古建筑遺產保護勞模創新工作室及書店配套工作間。

    殷銘介紹,項目施工期間,工作人員先后走訪了潘祖蔭的后代和故居內的老居民,組織專家挖掘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遵照1958年著名古建筑專家陳從周先生對建筑的測繪圖紙和所拍照片為藍本,對保存完好的建筑、梁架結構、磚細拋枋、木地板等僅做修繕,對已經損毀破壞的東路第一進竹山堂、東路花園、旱船舫,所有門窗、掛落進行復原設計。堅持修舊存舊,完整恢復了其歷史風貌。

    對于古宅的活化利用而言,修繕和后期利用設計同步十分重要。以潘祖蔭故居為例,項目修繕之前已明確后期將作為集文化精品酒店、主題書房、文化交流等為一體的文化復合體,設計工作充分考慮后期利用需要,提前確定相關功能空間,給排水管道及設施、強電弱電管道及設施、空調、熱水和地暖管道及設施在修繕設計圖紙中予以明確,并在具體施工中和古建筑本體的維修同步展開和預埋,一步到位,避免了二次破壞。

    被“盤活”的不僅僅是潘祖蔭故居。位于十梓街116號的顧廷龍故居是融合了明清時期蘇州傳統建筑技藝的典型宅院,屬市級控保建筑,被列為“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動計劃重點項目。顧廷龍故居坐北朝南,原為東中西三路四進,占地近4000平方米。古宅于2020年啟動修繕,以“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為原則,尊重建筑現狀的真實性與完整性,通過創新整合文物歷史建筑等6大專業10余項傳統工藝保護修繕,確保古建筑安全、舒適、耐久。

    “平江圖”新譜

    著名蘇州籍作家范小青在《滿庭芳菲燕歸來——姑蘇老宅重現實錄》的序中寫道——

    “蘇州老宅,內涵博大精深,它們的一片磚一片瓦,它們的一扇門一扇窗,它們的一副聯一口井,都夠讓我們品咂和享用大半的人生了。讓我們且沿著這扇已經打開的門,走進去吧,或多或少,我們一定會看到些什么的。”

    江南宅院,數蘇州最風雅。宋明以來,不少達官顯貴、紳衿富商、名人雅士在蘇州建園筑宅,而本地也有許多衣錦還鄉的官員和文人墨客,大興土木營造宅邸。遍布于古城大街小巷的居民宅院,也大多粉墻黛瓦,回廊花窗弄堂,一進連著一進。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蘇州現存的老宅中有65處文保單位,169處市級控保建筑,可謂遍地珠璣。如今,在古城區的“富潘”祖宅禮耕堂,不少人在此喝茶看書,樂享悠閑時光;吳江區同里古鎮崇本堂,有了“江南水鄉婚俗館”的新身份,成為很多游客的必看景點……

    2006年,位于吳中區東山鎮陸巷古村的會老堂在“修舊如舊”之后,與世人重新相見。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曾感嘆,在千年古鎮的原址上,一座古建筑得到如此原汁原味地修復,實屬不易。

    宋平江圖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的城建者已高度重視統籌城市空間布局的重要性。當代,在妥善處理好新城和老城關系上,蘇州的工作也是可圈可點。古城按照留改拆并舉、以保留保護為主的原則,持續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工程,穩妥推進城市更新。特別是依托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建設文化展示、傳統居住、特色商業、休閑體驗等特定功能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采用“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增加古城區的公共開放空間,補足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

    在保護與改造的探索之路上,經濟效益和保護古建如何有機結合同樣是一個需要考量的重要命題。“只求所在,不求所有。”陳彪告訴記者,蘇州現存的老宅中,有相當一部分原本屬于蘇州市住建局的直管公房部門,為了鼓勵多方社會力量進入古建筑保護領域,經修繕后,這些古宅將被出租或出售,以盤活資金,使古宅修繕保護得以可持續推進。凡是由社會力量出資的,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社會有識之士,都是先動遷安置老宅內居民,再對老宅進行恢復性修復,然后將產權辦理到出資的社會力量名下,如此有序推進,不僅參與古宅保護利用的力量更加壯大了,而且保護利用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目前,蘇州依靠社會力量修復保護和利用的老宅共有31處,總建筑面積達4.4萬平方米。

    記者手記

    古宅春不老

    蘇州古城里承載了眾多文化記憶的古老宅第,正逐漸迎來新生,恢復原有的風貌。今年,市住建局編纂出版的《滿庭芳菲燕歸來——姑蘇老宅重現實錄》一書,收錄了36處老宅保護更新的成功案例,強調老宅保護修復的多元化途徑,為今后更多姑蘇老宅的修復利用提供了借鑒。

    一座古城,自有其歷史肌理、歷史街巷、空間尺度和景觀環境,以及古井、古橋、古樹等環境要素。保護其傳統格局、歷史風貌、人文環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觀環境,必須注重整體保護,傳承傳統營建智慧。更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態,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功能和當代價值。

    誠然,長期的嚴格保護也使古城基礎設施、產業層次、人口結構亟待優化提升,如何在全面保護前提下有機更新和活化利用顯得十分迫切。好在,蘇州已在探索中不斷積累經驗并提供了不少類型的優秀范本。“古宅的保護利用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應該百花齊放。”作為該書的執行主編,陳彪認為,正是多元化模式和多方力量,才能下出古城保護與發展的更多“活棋”來。

    (選題策劃 繆偉民 高巖 稿件執行 王安琪)

    掃碼關注“深度118”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宋式點茶
    快樂健身
    愛美之心
    觀展學史
    逛小鎮 品文化
    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