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5xpm9"></pre><acronym id="5xpm9"></acronym>
    <acronym id="5xpm9"><strong id="5xpm9"></strong></acronym>
    引力播 家在蘇州 微博 微信
    首頁 要聞 民生 社會 理論 時評 文體 教育 旅游 圖聞 專題 工業園區

    從虎丘云巖寺塔開始,“精密三維數字化建設項目”在蘇州的文物古跡上不斷得到運用:2016年,寶帶橋、無梁殿、甲辰巷磚塔、羅漢院正殿遺址;2017年,太平天國忠王府、紫金庵;2018年,蘇州文廟;2019年,瑞光塔;2020年,全晉會館的數字化保護項目也將被提上日程

    引力播

    技術人員對紫金庵羅漢像作高精度三維掃描。

    疫情緩解恰煙花三月。與眾多景區一樣,蘇州城西的紫金庵,也向人們開放了。來自各地的游客,又可一睹寺內那些羅漢塑像的風采。提到紫金庵,“幸運”是用得較多的一個詞。其中,有管理者的悉心守護,使它躲過災禍并及時得到維護;還有技術手段的更新迭代,為保存它創造了另一種機會。

    紫金庵,是吳中區文物管理部門主導下的首個經高精度三維掃描后“搬進”硬盤的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蘇州現有的62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又一個受到數字化保護的成功示范。近幾年來,在我市文物管理部門的推動和技術力量的支持下,云巖寺塔、寶帶橋、無梁殿、忠王府、瑞光塔等一個又一個文物古跡得到了數字化保存。

    正是得益于近些年對文物古跡的數字化保存,疫情期間,人們不用走出家門,就能與蘇城的部分文物古跡“零距離”;更重要的是,借助數字化技術,我市對文物古跡的預防性保護,也有望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為什么是紫金庵

    “天下羅漢兩堂半”,紫金庵占一堂。

    前往紫金庵的人們,大多是來看這里的羅漢的。紫金庵羅漢殿內的羅漢塑像,于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們分列大殿左右兩壁,“精神超忽,呼之欲活”。

    盧向陽上世紀90年代便在紫金庵工作了,“慶幸”是他向游客介紹紫金庵時,經常用的一個詞。如今,造訪紫金庵的人們,還能從他身上打聽到一些“插曲”。比如2005年,紫金庵曾遭受過一次天災:一天傍晚,隨著一聲驚雷,羅漢殿旁的凈因堂內火光突起。幸好值班人員及時發現,并上前撲救;又幸好,附近度假村里有十幾個人奔跑過來幫忙;那十幾個人又幸好接受過消防培訓……正是這幾個“幸好”,讓紫金庵躲過一劫。事后查明,火災是由凈因堂內的配電箱受雷擊引發的。此后,紫金庵四周增設了避雷設施,并設立了防火隔離區。

    成功躲過天災,然而光照、潮濕、昆蟲等對羅漢塑像日積月累的侵蝕,難以完全避免。細看殿內的羅漢,可以發現有好幾尊有不同程度缺損,有的眉毛掉了,有的手掌不全。“這尊觀音像面朝西,到下午受到的光照更多一點,身上的裂紋也更為明顯。”盧向陽指著羅漢殿西側的觀音像說。

    原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張志新長期關注紫金庵的保護工作。拿他十多年前拍的照片作比對,如今的羅漢塑像明顯更“蒼老”,積灰也更嚴重。

    著名文學家汪曾祺曾在雜志上刊文,稱這些羅漢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不論是從宗教史角度、美術史角度乃至工藝史角度、民俗學角度來看”。他希望能有人把包括紫金庵羅漢在內的幾處著名的羅漢“好好地照一照相,要全,不要遺漏,并且要從不同角度來拍……供研究用、供雕塑系學生學習用,供一般文化愛好者欣賞用”。

    張志新說,汪曾祺先生這么提議,正是希望這些優秀歷史文化遺產能夠以另一種形式傳之久遠。

    2016年10月,吳中區文物局決定以紫金庵為試點,委托蘇州市測繪院啟動“精密三維數字化建設項目”。在此后的4個月內,項目組工作人員使用先進設備對羅漢塑像進行無接觸式數據采集,對羅漢殿、彩塑群像、塑壁等采集點云數據29億多個,拍攝照片2萬多張……紫金庵被保存到了電腦中。2017年,該項目通過專家評審。

    引力播

    引力播

    羅漢塑像原型和點云數據保存的塑像。

    吳中區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王瑾認為,高精度三維掃描保存的雖是文物的“一剎那”,但這些資料可以保留和傳承,能為后期對文物的維護提供重要依據。如今,細心的游客會注意到,紫金庵羅漢塑像的腳邊擺放著不少色塊。講解員說,這是文物保護專家用于測試的,通過觀察色塊的變化,可為羅漢塑像下一步的維護工作提供參考。而那些已保存進電腦的紫金庵的“一剎那”,同樣能為接下來的維護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去年,紫金庵接受了長達7個月的維修,這其中就得到了更高精度的數據“護航”。

    不僅僅是紫金庵

    三維數字化保存,在蘇州的文物保護單位中,紫金庵并非第一個“吃螃蟹”。“但非常有代表性。羅漢塑像形態生動、復雜,以前幾年的技術,未必能掃描得這么清楚,誤差這么小。”蘇州市測繪院空間信息中心主任呂志才說。

    呂志才參與的第一個“精密三維數字化建設項目”,運用于云巖寺塔(虎丘塔)。

    時間回到2008年12月。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向市文廣新局提交了《關于蘇州云巖寺塔出現裂縫等險情的緊急報告》,稱因暴露在外的塔體長期受風雨雷電侵蝕,局部出現裂縫,塔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2009年1月,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對云巖寺塔現場勘察,并編制了《蘇州云巖寺塔險情初步勘察報告》。報告提出,應采用“先進的”方式、方法、技術對塔體進行保護。

    三維數字化保存,就是一項先進技術。這項技術在文物保護上的運用已有成功案例,比如敦煌莫高窟的“數字敦煌”、故宮博物院的“數字故宮”。蘇州首次嘗試這項技術,是在2014年。當年12月,云巖寺塔接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三次大規模維修,此次維修以保養為主,對云巖寺塔的三維數字化保護同步啟動。項目組共采集點云數據約60億個,其中有效點云數據約43億個。

    此后,“精密三維數字化建設項目”不斷被運用到蘇州的文物古跡上:2016年,寶帶橋、無梁殿、甲辰巷磚塔、羅漢院正殿遺址;2017年,太平天國忠王府、紫金庵;2018年,蘇州文廟;2019年,瑞光塔。今年,全晉會館的數字化保護項目也將提上日程。

    從云巖寺塔到瑞光塔,被保存進電腦的數據所呈現的效果,顯而易見在不斷提高。“掃描精度比以前更高,當年的誤差是11毫米左右,現在可以降低到零點幾毫米;技術手段也更加多樣化了,之前還要借助腳手架,現在可以用無人機。”呂志才說。

    技術手段的不斷突破,也推動了三維數字化保護在我市文保領域更廣泛的運用。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徐亦鵬說,近年來,國家鼓勵文物保護與科學技術相結合,鼓勵依靠科學技術實現文物高質量保護。2019年10月,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通知,要求加強文物數字化、信息化工作。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國保”“省保”“市保”密集,具有良好的文物保護環境,在市財政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蘇州對文物的數字化保護工作起步較早,接下來還將計劃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推動蘇州珍貴文物的數字化進程。

    值得一提的是,對擁有“半堂”羅漢的吳中區甪直保圣寺,有多位專家提出,應加快其數字化保護的步伐。資料顯示,早在上世紀50年代,江蘇省文管會就按照郭沫若的建議,請專家到保圣寺,用石膏模塑了兩尊羅漢像,以為保存。而三維數字化建設項目的成果,張志新認為完全滿足并超過了郭沫若、汪曾祺先生提出的要求。“這一技術的廣泛運用,可以使大批優秀文化遺產在數字空間里活起來,并永久地‘活’下去。”

    數字漫游紫金庵

    三維數字化保護,可以讓文物以數字的形式“活”下去,還可以讓文物以更多的形式“活”起來。

    早在2015年,專家團隊對云巖寺塔數字化建設項目驗收時,技術人員就依靠采集到的數據,利用3D技術將塔身打印了出來。在對紫金庵項目的評審現場,也出現了一座經3D打印而成的“伏虎”羅漢,除了大小與原型不同,造型、神態、色澤等與實物完全一致。

    “最初的設想只是想作為資料保存,隨著技術不斷進步,這些資料也可以靈活運用,往更多方面拓展。”徐亦鵬打開一個二維碼,用手機掃一掃,便將瑞光塔以3D的形式呈現在手機上。觸摸屏幕,可對塔身自由旋轉展示,還可解構塔芯等。這個二維碼就貼在瑞光塔的下方,便于游客更直觀了解瑞光塔的結構和文化。

    在云巖寺塔入口旁,也有一個二維碼。云巖寺塔內部不對游客開放,但通過掃碼“數字漫游”,不但可俯瞰塔身,還可進入塔內,從一層到七層全方位“漫游”。自2019年4月“數字漫游”開通以來,“登”上云巖寺塔的游客數量已超過5萬人次。

    更多的運用,還在于對文物本體的保護。利用數字化加大對不可移動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就是設想之一。前不久,徐亦鵬同技術人員到陜西西安考察,調研對象主要是西安城墻上的傳感器。“通過傳感器,對文物實時監控,讓保護工作更精準,且具有預防性。”徐亦鵬拿一座古塔來打比方,傳統手段的監測是一年兩次,對塔身變化的“敏感度”是有限的,而安裝傳感器后,就可將監測次數大大提高。“比如提高到20秒監測一次,那么大風、日曬等因素對塔身的影響,哪怕是一些比較細微的變化,也能通過數據比對被實時記錄下來,并對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提供重要依據。西安城墻上的那些傳感器,就曾幫助工作人員提前找到并解決了問題。”

    “利用數字化技術預防性地保護文物,目前正是文物保護工作上的一大方向。”前不久,徐亦鵬等人到上海參加了一個交流活動,會上有一位專家就詳細介紹了可操作性很強的具體方案。接下來,他們還將多向有經驗的專家“取經”,積極探索并制定適用于蘇州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方案。

    新聞鏈接

    點云數據

    點云數據(point cloud data),是指掃描資料以點的形式記錄,每一個點包含有三維坐標,有些可能含有顏色信息(RGB)或反射強度信息(In-tensity)。點云數據除了具有幾何位置以外,有的還有顏色信息。顏色信息通常是通過相機獲取彩色影像,然后將對應位置的像素的顏色信息(RGB)賦予點云中對應的點。強度信息的獲取是激光掃描儀接收裝置采集到的回波強度,此強度信息與目標的表面材質、粗糙度、入射角方向,以及儀器的發射能量,激光波長有關。

    法國當地時間2019年4月15日18時50分許,巴黎圣母院塔樓起火,火災持續14小時。當年11月6日,中法雙方在北京簽署合作文件,就巴黎圣母院修復開展合作,中國專家將參與巴黎圣母院修復工作。點云數據再次受到廣泛關注。因為早在那次大火發生前幾年,已有專家對巴黎圣母院進行了數字化處理,收集了數十億個點云數據,這對于重建被毀壞的部分而言,是極為珍貴的參考資料。

    選題策劃 王芬蘭 高巖

    稿件執行 葉永春

    本版供圖 呂志才

    引力播

    掃碼關注“深度118”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宋式點茶
    快樂健身
    愛美之心
    觀展學史
    逛小鎮 品文化
    無縫對接